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

2017_12 波羅的海三小國_ 立陶宛-2,遇見不一樣的維爾紐斯老城區,諸聖堂

立陶宛(Lithuania)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國家,波羅的海三小國其中的一個國家,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被德意志帝國佔領,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被蘇聯併吞,幾經戰亂,直到1990年3月11日才宣布獨立,自2015年開始使用歐元,這樣的歷史古城,可惜我們只有時間停留短短的三天兩夜。
維爾紐斯老城區(Old Town)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(UNESCO)列為世界遺產,想當然老城區(Old Town)有很多值得看的地方,我們沒打算循著地圖,只想漫無目的的逛,從開始走進老城區(Old Town)的路上開始,就讓我對老城區(Old Town)另眼相看,沒有預期會是怎麼樣的風景,一路上有些路面還積著昨晚下的雪,路上沒什麼人也沒什麼車,心想也許是週末的早上,大家都還在睡吧,忽然一台從背後開過來的巴士,鮮豔的藍與黃相間,卻是意外的老舊,立陶宛物價低,但是還是跟這一路的風景還是連不起來,經過一間博物館吧,雖然大門緊閉,牆上有一些塗鴉,有些斑駁,該不會是荒廢的博物館或政府機關吧,是在google map上也找不到的建築物,路兩旁建築物感覺甚至有些坍塌,時不時看見建築物上的塗鴉,走著漸漸的開始懷疑裡面是否住著人,也不過離我們住的社區1、2個block,卻是荒涼且破舊房屋街景,在寒冬更顯淒涼,一攤攤髒髒的水融在白雪裡,幾隻鳥停在有些髒汙的藍色大垃圾桶上,像極了戰後重建中的城市,跟電影裡看到的場景一樣,不知道什麼時候,在聖彼得堡從碼頭坐車開往市區的記憶又回來了,只是這次是用走的,果然是幾經戰亂的國家,一度有一陣悲傷的情緒湧上來,就在一個穿戴乾淨整齊的女子,從一棟建築物中走出來,精神抖擻的還牽著一隻中型犬,才化解這份悲傷,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衝突感。也因為是剛好住在老城區的外圍,再走往老城的路上,才剛好看到這麼不一樣的維爾紐斯舊城。



老舊的巴士



不知名的建築物

總覺得有人住在裡面嗎?




像是烏鴉的塗鴉

路標

賣蜂蜜的店
聽說三小國的蜂蜜很有名



也有電車

一種衝突感,外牆有些斑駁,但是車子狀態都滿好的


走出來的人們都是穿戴整齊的,跟建築物外表又是一種衝突感

這應該是荒廢的建築吧?我還滿愛看廢墟的,總覺得他不但有文化歷史,更一定有故事,加上塗鴉更有感覺。

看地圖才知道,有些建築物是旅館之類的


還沒開門的商店吧

小巷子之後,是一個小廣場(Margutis),廣場中間的彩蛋,是2003年,藝術家和設計師LijanaTurskytė將花崗岩柱上豎立的300公斤雞蛋變成了一個複活節彩蛋,給首都帶來了一絲春天,為路人增添了美麗的視野。 到現在復活節彩蛋象徵著舊城區的恢復和復興。慢慢走過這廣場,才驚覺剛剛這區應該是舊城區裡的舊城,周圍的商店都亮起燈光,廣場上的坐著幾位老爺爺,這才開始有了人氣。

Margutis 復活節彩蛋


像屈臣氏的店,連招牌顏色都像



書報攤

像Fido Dido的店
憑著感覺走,看到巴洛克建築的天主教堂,諸聖堂Catholic Church of all saints,裡面真的很美,只可惜不得其門而入


門口很多腳印,應該很多人在裡面吧,走近卻不敢走進









不久走到一個公園,地上積滿雪,遠遠的開始有人擺起攤子,看起來是跳蚤市場,不過我們來得太早,只有2、3攤,而且都還沒擺好,天也太冷,不知道他們生意好不好。這個廣場裡面有一座雕像Seserys是立陶宛文“姐妹”的意思,原來這是一個廣場Lazdynų Pelėdos skveras,這個廣場 的命名是由兩個姊妹作家,Sofija Ivanauskaitė-Pšibiliauskienė (1867–1926) and Marija Ivanauskaitė-Lastauskienė(1872–1957)而來的,Lazdynų Pelėdos是他們的筆名,雕像就是這兩個姊妹。他們的作品有為弱勢發聲、為爭取女性自由等等,能在這個土地上立雕像,一定是對這片土地有過貢獻、值得紀念的人。

像是跳蚤市場的廣場Lazdynų Pelėdos skveras


公園裡的雕像Seserys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